2009年2月21日 星期六

[轉]哈佛的幸福課

青年文摘綠版2007年11月‧心理視窗 / 2007-11-26


文/董月玲 張開平

  出人意料,哈佛最受歡迎的選修課是“幸福課”,聽課人數超過了王牌課《經濟學導
論》。教這門課的是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年輕講師,名叫泰勒‧本‧沙哈爾。他堅定地認為
: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標準,是所有目標的最終目標,幸福應該是快樂與意義的結合
。他甚至從漢堡裡總結出4種人生模式。

  當年,為了準備重要賽事,除了苦練外,沙哈爾須嚴格節制飲食。開賽前一個月
,只能吃最瘦的肉類,全麥的碳水化合物,以及新鮮蔬菜和水果。比賽一結束,他做的第
一件事,就是奔到自己喜愛的漢堡店,一口氣買下4個漢堡。望著眼前的漢堡,他突然
發現,它們每一種都有自己獨特的風味,代表著4種不同的人生模式。

  第一種漢堡,就是他最先抓起的那隻,口味誘人,但卻是標準的“垃圾食品”。吃它
等於是享受眼前的快樂,但同時也埋下未來的痛苦。用它比喻人生,就是及時享樂,出賣
未來幸福的人生,即“享樂主義型”。
第二種漢堡,口味很差,裡邊全是蔬菜和有機食物,吃了可以使人日後更健康,但會
吃得很痛苦。犧牲眼前的幸福,為的是追求未來的目標,即“忙碌奔波型”。

第三種漢堡,是最糟糕的,既不美味,吃了還會影響日後的健康。與此相似的人,
對生活喪失了希望和追求,既不享受眼前的事物,也不對未來抱期許,即“虛無主義型”


會不會還有一種漢堡,又好吃,又健康呢?那就是第四種“幸福型”漢堡。一個幸福
的人,是既能享受當下所做的事,又可以獲得更美滿的未來。


  沙哈爾經常講“蒂姆的故事”。蒂姆小時候,是個無憂無慮的孩子。但自打上小
學那天起,他忙碌奔波的人生就開始了。父母和老師總告誡他:上學的目的,就是取得好
成績,這樣長大後,才能找到好工作。沒人告訴他,學校,可以是個獲得快樂的地方;學
習,可以是件令人開心的事。因為害怕考試考不! 好,擔心作文寫錯字,蒂姆背負著焦慮
和壓力。他天天盼 望的,就是下課和放學。


  漸漸地,蒂姆接受了大人的價值觀,雖然不喜歡學校,但還是努力學習。成績好時,
父母和老師都誇他,同學們也羨慕他。到高中時,蒂姆對此深信不疑:犧牲現在是為了換
取未來的幸福。他安慰自己:上了大學,一切就會變好。

  收到大學錄取通知書時,蒂姆長長舒了一口氣:現在,可以開心地生活了。但沒過幾
天,那熟悉的焦慮又捲土重來。

  大學4年,蒂姆依舊奔忙著。他成立學生社團,做義工,參加多種運動項目,小心翼
翼地選修課程,但這一切完全不是出於興趣,而是這些科目,可以保證他獲得好成績。

  大四那年,蒂姆被一家著名的公司錄用了,他又一次興奮地告訴自己,這回終於可以
享受生活了。可他很快就感覺到,這份每週需要工作84小時的高薪工作,充滿壓力。他又
說服自己:沒關係,這樣干,今後的職位才會更穩固,才能更快地升職。

  經過多年的打拼,蒂姆成了公司合夥人,擁有了豪宅、名牌跑車。他被身邊的人認定
為成功的典型。可是蒂姆呢,卻無法在盲目的追求中找到幸福,他乾脆用酗酒、吸毒來麻
醉自己,盡可能延長假期,在陽光下的海! 灘一待就是幾個鐘 頭。起初,他快活極了,
但很快又感到了厭倦。

  為什麼當今社會有這麼多“忙碌奔波型”的人呢?沙哈爾這樣解釋:因為人們常
常被“幸福的假象”所蒙蔽。

  十多年前,沙哈爾遇到過一個年輕人。他是律師,在紐約一家知名公司上班,並
即將成為合夥人。坐在他的高級公寓裡,中央公園的美景一覽無餘。年輕人非常努力地工
作,一周至少干60個小時。早上,他掙扎著起床,把自己拖到辦公室,與客戶和同事的會
議、法律報告與合約事項,佔據了他的每一天。當本‧沙哈爾問他,在一個理想世界裡還
想做什麼時,這名律師說,最想去一家畫廊工作。但如果在畫廊工作,收入會少許多,生
活水平也會下降。他雖對律師樓很反感,但覺得沒其他選擇,因為被一個不喜歡的工作所
捆綁,每天並不開心。

  沙哈爾認為,這些人之所以不開心,並不是因為他們別無選擇,而是他們的決定
,讓他們不開心。因為他們把物質與財富,放在了快樂和意義之上。


  可以想像,一個因為家長的壓力而學法律的人,是無法在其中找到長久快樂的;相反
,如果是基於對法律的熱愛而成為律師的話,那他在維護公義的同時,也會覺得很幸福。


  幸福的人,會在不同的事裡找到意義。如創業、當義工、撫養子女、行醫、甚至是打
傢具。重要的是,選擇目標時,必須確定它符合自己的價值觀、愛好,符合自己內心的願
望,而不是為了滿足社會標準,或是迎合他人的期待。“真我的呼喚”,就是使命感。



  哈爾希望他的學生,學會接受自己,不要忽略自己所擁有的獨特性;要擺脫
“完美主義”,要“學會失敗”。


沙哈爾為學生簡化成10條:

  1.遵從你內心的熱情。選擇對你有意義並能讓你快樂的課。

  2.多和朋友們在一起。不要被日常工作纏身,親密的人際關係,是你幸福感的信號。

3.學會失敗。不要讓對失敗的恐懼絆住你嘗試新事物的腳步。

  4.接受自己。允許自己偶爾的失落和傷感,然後問自己,能做些什麼來讓自己感覺好
一點兒。

  5.簡化生活,求精而不在多。

  6.有規律地鍛煉。每週只要3次,每次只要30分鐘,就能大大改善你的身心健康。

  7.睡眠。雖然有時“熬通宵”是不可避免的,但每天7到9小時的睡眠會使你更有效率
、更有創造力,也更開心。

  8.慷慨。你的錢包裡可能沒有太多錢,也沒有太多時間,但並! 不意味著你無法助人
。“給予”和“接受”是事情的兩個方面。當我們幫助別人時,我們也在幫助自己
;當我們幫助自己時,也是在間接地幫助他人。

  9.勇敢。

  10.記錄他人的點滴恩惠,始終保持感恩之心。

2 則留言:

  1. happy_wellness:
    2009-04-04 09:09:38 幸福人生,须按本能:

    (1)“有效快乐”(爱、美感、勇敢、好奇、攀比、打食运动、群居共生(良心、道德、正义、助人教人、受助受教、等)、……) 是 事物 进一步 利于“传种接代”之感。 (肯定、鼓励)
    (2)“幸福” 是 “传种接代” 进行顺利之感。
    (3)“有效痛苦” 是 事物 不利“传种接代”之感。 (警告、监改、增智、促创、进化之原动力)
    (4)“灵魂” 是 本能和预本能的 数据和程序运转的 结果。 (心领身)
    (5)“人生目的” 是 “传种接代”。 (人间万事之源)

    五者 都是 本能(DNA上 祖先的 成功经验)。

    ……

    苏格拉底的“快乐的猪” 是 按本能。(本能1:有效快乐)
    柏拉图的“真善美” 是 按本能。(本能1:有效快乐)
    亚里斯多德的 照灵魂办,也是 按本能。(本能4:灵魂)
    孔孟的 仁义道德 也是 本能。(本能 群居共生)

    哈佛 幸福课10要点:也是 按“本能“:
    1.……内心的热情……。 (本能4:灵魂)
    2.……亲密的人际关系……。 (本能1:群居共生)
    3.学会失败……。 (本能3、5:有效痛苦、传种接代)
    4.……允许……失落和伤感……。 (本能3:有效痛苦)
    5.简化生活……。 (本能1:有效快乐)
    6.……锻炼……。 (本能1:打食程序)
    7.睡眠……。 (本能:夜盲,整夜长睡)
    8.……助人……。 (本能1:群居共生)
    9.勇敢。 (本能1:打食御敌)
    10.……感恩……。 (本能1:群居共生)

    ……
    “恋爱” 是 本能地 核对, 本能数据-程序(感情、直觉、灵魂、…)、
    后天数据-程序(理智、知识、精确度、…)利于“传种接代”的 程度。
    核对不配,换人再对。
    ……
    “夫妻 ” 是 本能地 同体共济“传种接代”。 (一倡一随、不顶不撞、互夸互厉、齐心合力、不断解决问题。互相 珍惜、“包容”之根基。)
    此点不保,幸福难找。(谨防 无效快乐 干扰)
    ……
    美, 必利“传种接代”;不然,人类不在。
    ……
    健康、苗条、雀跃长寿199多,全靠 本能“万标”:
    日入而睡;日出而起 (彻夜不灯)
    吃喝 全是 活细胞;(基本不喝 非细胞水)
    运动 如打食;(天天 筋疲力尽)
    快乐有效。 (谨防 无效快乐)
    ……。


    从常识返推,必然如此。
    对吗?

    回覆刪除
  2. 首先跟您問聲好
    您似乎是位在這方面有很深研究的人:)

    我想您所推論出來的結論是正確的

    對於這篇文章來說
    我一直以來的理解較為簡單
    我個人來說
    我認為不論是在什麼情況下
    「幸福」是由我們自己來決定的

    就算生活困苦
    就算每天活得很累
    就算一無所有

    只要能將一切都視為幸福的一環
    並沒有那麼糟
    我們所缺的或許就只是這一層的思考
    只要想通了這些
    生活中的種種都可以是幸福的導因

    也許我的結論就是想法的轉變吧
    將一切都視為美好的
    那幸福就在身邊了:)

    以上只是個人膚淺的見解

    回覆刪除